不用半块青砖,不费一片陶瓦最安全靠谱的配资公司,在鄂西莽莽深山中,18栋石屋静默矗立。
它们不是普通的房子,而是一部用石板垒起来的史诗,记录着山乡人民的生存智慧、乡邻的滚烫情谊,还有深藏在石缝间的红色星火。近日,记者走进中国传统村落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向日岭村,聆听这些会说话的石屋。
眼前这些用石板垒砌而成的房子,全靠山里人的一双手,从漫山遍野撬起墨石,再一块块、一层层垒起来,构成了眼前的“石头史诗”。
听村里的老人讲,清朝年间,为避战乱灾祸,六户人家拖儿带女,一头扎进这莽莽苍苍的深山老林。“啥都没有,就靠一双手!”这句代代相传的话,是他们的生存宣言。
没有砖瓦,他们就从山里撬起墨石;没有工具,他们就用双手一块块垒砌。令人惊叹的是,这些石屋不用一根铁楔、一勺泥浆,全凭老匠人的眼力和手感,让石头找到石头,棱角契合棱角,严丝合缝,百年不倒。
这不是简单的建筑,而是人与自然的对话,是生存的智慧,更是倔强的生命诗篇。
“我的屋,我的石,我的手艺。”古稀之年的掌墨师傅向左登站在自己50多年前亲手盖的石屋前,笑容朴实。
向左登老人是当地建造石屋的“工程师”。1972年,他开始建造自己的石屋。取石、裁石、背石……全凭一双手,整整花了6年。期间,乡亲们纷纷来帮忙,前前后后请了2000多名工人。
新房上梁那天,小小的山村沸腾了。180多位乡亲赶来,扛木料、递石头,吆喝声在山谷回荡。为了答谢这份情谊,向左登家杀了3头猪款待大家。袅袅炊烟里,是石屋落成的喜悦,更是乡邻互助的滚烫温度。
如今,向日岭的18栋石屋,几乎都有他的印记。这些屋子像饱经风霜的老者,静静守着云来雾去、日月轮转,也守着一段段沉甸甸的历史。
石头它啥都记得。记得李老汉咬牙从东沟背石的艰辛,记得覃婆婆踮着小脚垒石的身影,更记得1927年的春天,共产党员陈泽南踩着墨石山路来到这里,在向日岭村一组的齿子屋,成立了鄂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。
2012年,这片石屋群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。不是因为华丽,而是因为它藏着太多“活历史”:百年不塌的垒石技艺,是传统民居活化石;乡邻互助的温情,是乡土中国的缩影;更因那段石屋守护星火的革命记忆,让它成为“活着的红色教材”。
石头既记得过去最安全靠谱的配资公司,也望着未来。(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江清萍)
华信金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